新密市人民政府网站logo
新密市“互联网+”行动实施方案(征求意见)
来源:新密市人民政府  时间:2016-05-19 16:18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国发〔2015〕40号)、《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河南省“互联网+”行动实施方案的通知》(豫政〔2015〕65号)和《郑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郑州市“互联网+”行动实施方案的通知》(郑政〔2016〕7号)等文件要求,结合我市实际,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总体要求
  (一)基本思路
  全面贯彻落实网络强国战略、国家大数据战略和国家“互联网+”行动计划,坚持开放共享、融合创新、统筹推进、安全有序,以市场需求和改革创新为导向,夯实网络发展基础,营造安全网络环境,创新政府服务模式,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大力拓展互联网与经济社会各领域融合的广度和深度,加快推动互联网由消费领域向生产领域拓展,培育智慧经济新生态、打造智慧社会新模式,推动经济提质增效和转型升级,为加快推进我市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提供强力支撑。
  (二)发展目标
  到2018年,“互联网+”行动实施取得突破性进展,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蓬勃发展,互联网成为提供公共服务的重要手段,基于互联网的新业态成为新的经济增长动力,网络经济与实体经济协同互动的发展格局基本形成。
  经济发展提质增效。互联网在促进制造业、农业、物流、环保等产业转型升级方面取得积极成效,基于互联网的新兴业态不断涌现,电子商务、互联网金融快速发展,对经济提质增效的促进作用更加凸显。
  社会服务便捷普惠。健康医疗、文化、教育、交通等民生领域的互联网应用更加丰富,公共服务更加多元,线上线下结合更加紧密。社会服务资源配置不断优化,公众享受到更加高效、优质、便捷、普惠的民生服务。
  基础支撑夯实提升。网络设施和产业基础得到有效巩固加强,应用支撑和安全保障能力明显增强。固定宽带网络、新一代移动通信网和下一代互联网加快发展,物联网、云计算等新型基础设施更加完备,应用支撑和安全保障能力明显增强。
  发展环境开放包容。全社会对互联网融合创新的认识不断深入,民生服务、商事制度等领域的体制机制创新取得较大突破。公共信息资源开放取得实质进展,相关标准规范、信用体系、法律法规和政策支撑体系逐步完善。
  到2025年,网络化、智能化、服务化、协同化的“互联网+”生态体系基本完善,“互联网+”成为经济社会创新发展的重要驱动力量。
  二、重点行动
  (一)“互联网+”创业创新
  1.发展创业创新新空间。积极顺应“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新趋势,支持建设一批低成本、便利化、全要素、开放式的众创空间。依托郑州城市职业学院,建设大学生创业空间;依托市就业创业服务中心,建设大众创业空间;依托民间社会资源,建设社会化经营的青年创客空间。着力发挥政策集成效应,实现创业与创新相结合、线上与线下相结合、孵化与投资相结合,为创业者提供良好的工作空间、社交空间和资源共享空间。
  2.加快建设“双创”服务体系建设。结合产业发展创新需求和基础条件,围绕行业共性关键技术创新,建立健全产、学、研协作的技术创新机制,着力推进一批创业创新公共平台建设,提高创新成果研发转化能力。依托市产业集聚区,推进环保科技创新创业综合体建设,不断深化综合体培育运营工作,加快专业化运营团队的对接合作,利用其在环保产业方面的技术优势和资金优势,招引优秀人才、进驻优质项目。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积极引进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国家级工程技术研发中心在我市设立分支机构或建立院士工作站,计划建立西安交大快速制造国家工程研究中心郑州创新示范中心(3D打印)、郑州市环保产业技术创新研究院、韩国环境技术研究院中国(新密)分院、中国建筑材料科学研究总院新密分院等公共服务创新平台。同时鼓励引导各类企业研发中心和创新服务平台通过市场化运作,向各行业企业提供有偿服务,促进创新成果的交易、转移和扩散,扩大科技资源增值效应。结合科技体制改革和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开展网络化、集成化的科技咨询服务。加强科普能力建设,促进公共科普资源开放共享,支持科技体验中心等公共场所免费开放。引导康宁特环保、瑞泰耐材、建文科技等研发中心加入郑州市大型科学仪器共享平台,提供仪器共享服务。
  3.强化创业创新人才队伍建设。以实施“智汇郑州·1125”聚才计划为抓手,加大对创业创新环境的推介,坚持“引外”与“培内”并举,积极落实郑州市“1+7”人才引进政策及“新密市人民政府关于支持科技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切实做好创业创新人才的挖掘、培育和服务工作。通过各类高层次培训和技术交流活动,引进一批领军人才,培育一批创新团队,带动一批优质项目,促进和服务我市传统优势产业转型升级和新兴主导产业快速发展。
  (二)“互联网+”协同制造
  1.互联网+工业设计。鼓励建设互联网型工业设计中心,支持企业设立互联网型工业设计机构,发展工业设计资源网上共享、网络协同设计、众包设计、虚拟仿真、三维(3D)在线打印等互联网工业设计新技术、新模式。推动制造企业与电商企业开展新产品使用情况调研,进行消费行为分析,引导企业优化工业设计,加强互联网工业设计与产业对接。
  2.互联网+技术研发。加快应用智能控制系统、工业应用软件、故障诊断软件及相关传感、通信协议,突破新型传感器、工业控制系统、减速器等智能核心装置,鼓励智能机床、工业机器人、智能机械等高端智能装备和机器人应用。加快推进耐材、服装、装备制造等产品智能化改造,发展具有智能感知、远程诊断、实时监控、在线处置等功能的网络化产品。
  3.互联网+生产制造。鼓励建设智能车间、智能工厂,开展智能制造示范,推进生产过程智能化。重点在煤炭、耐材、服装、装备制造等行业开展机器人应用,提高精准制造、高效制造能力。推进工业互联网创新融合,培育发展网络协同制造、大规模个性定制、线上线下(O2O)、柔性制造等新型制造模式,推动形成基于用户消费需求的研发制造模式。
  4.互联网+质量监督。推动企业建立覆盖产品全生命周期的网上质量溯源体系,逐步实现产品来源网上查证与去向追溯。加快智能传感器、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在产品质量管理领域的深入应用,提升质量精确管控水平。运用微博、微信、网站等互联网平台创新品牌建设理念,发展商标网络注册、品牌个性化设计、互联网口碑管理、品牌互动式宣传推广等新模式,提高品牌附加值和软实力。
  (三)“互联网+”现代农业
  1.打造新型农业生产经营平台。以现代农业园、高标准粮田“百千万”建设工程和蔬菜、果品种植基地乡镇等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为重点,建设农业物联网技术综合服务平台,并与郑州市级农业物联网公共服务系统互联互通、数据共享、应用协同,通过部署在农业生产现场的传感节点(环境温湿度、土壤水分、二氧化碳、图像等)和无线通信网络实现农业生产环境的智能感知、智能预警、智能决策、智能分析、专家在线指导,为农业生产提供精准化种植、可视化管理、智能化决策等技术支持。
  2.打造新型农业服务平台。建立新密市“农技通”12316农业专家服务热线平台,并与郑州市级服务热线互联互通,打造开放、共享、功能完备的农技推广服务平台。整合组建覆盖县、乡、村三级的专家和技术人员队伍,打通专家和农民随时交流信息的通道,并有针对性地定期推送农业实用技术和科普知识。积极推进农田、蔬菜种植基地等管理地理信息系统、病虫害监测预报防控系统等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整理农业病虫害数据库,为农技人员、种植户提供强大数据支持;依托区域中心建立网上远程诊断、交流互动平台,并与省、郑州市级服务平台互联互通,实现农业病虫害防治智能化、高效化、可控化和全程监管。
  3.打造农副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建立农副产品质量安全源头追溯网络化互联机制,通过由点及线到面的过程,逐步扩大追溯体系的覆盖范围。建立流通企业内部的追溯体系,追溯信息不仅用于质量安全管理,而且用于产销管理、渠道推广和品牌经营。将农副产品生产、经营、监管所有数据全部输入大数据库中,做到对生产经营过程进行精细化、信息化管理,强化上下游追溯体系对接和信息互通共享,不断扩大追溯体系覆盖面,实现农副产品“从农田到餐桌”的全过程可追溯。
  (四)“互联网+”电子商务
  1.推进跨境电子商务发展。利用郑州申报国家级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多点布局(将新密市拉入综合试验区)的优势,全面开展跨境贸易电子商务模式业务,鼓励第三方和第四方电子商务服务平台不断拓展服务深度,引进知名跨境电子商务产业园和企业,大力培育跨境贸易高端人才,扩大跨境贸易电子商务出口规模,加快推进跨境贸易电子商务发展。
  2.建设电子商务产业园区。依托区位优势和特色产业,按照集约化、规模化发展的原则,整合行业资源,形成产业集群,构建完整的电子商务生态链条,降低入驻企业运营成本,发挥集聚优势,建设集网商办公、人才培训、企业成长、孵化培育、应用服务、物流支付等功能一体化的综合性产业园区。
  3.构建电子商务平台体系。坚持培育和引进相结合,采取政府支持、企业主导、市场运作的方式,鼓励行业骨干企业、重点电子商务基地(园区)和知名电子商务企业,建设对全市产业发展起带动和服务支持作用的电子商务服务平台。支持特色产业、行业建设细分行业平台,加快培育装备制造、品牌服装、农产品、耐材、建材、密玉等行业性电子商务综合服务平台做大做强,提升品牌影响力,力争成为行业内领军电商平台。支持中小网商和便民服务类平台逐步转型升级建设综合电子商务平台,引进国内知名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提升带动全市电子商务产业整体发展水平。
  4.创建电子商务示范体系。围绕全市电子商务活动经营主体、优秀人才,选取有代表产业、领先行业、创新模式的典型示范,以创建省级和郑州市级示范基地(园区)、示范企业、示范乡镇、示范社区、示范村、示范站(点)、领军人物等为载体,争创省级和郑州市级示范体系,树立典型,营造氛围,形成多模式、多元化、全方位的电商发展态势。
  5.支持电子商务进农村、进社区。以创建国家级电子商务进农村示范县和全国电子商务扶贫示范县为契机,建设电子商务乡镇站、村级点,发展集多种功能的农村电子商务新型模式。鼓励农民专业合作社、创业农民应用电子商务,扩大就业创业渠道,推动第三方平台与农村市场相结合,实现居民生活需求快速响应、自动衔接,提高社区居民电商服务专业化、便利化。
  (五)“互联网+”高效物流
  1.构建物流信息共享互通体系。发挥互联网信息集聚优势,聚合各类物流信息资源,鼓励骨干物流企业和互联网企业合作搭建面向社会的物流信息服务平台。鼓励耐材、服装、装备制造等骨干企业建设行业专业物流服务平台,支持物流园区整合资源建设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建立各类可开放数据的对接机制,加快完善物流信息交换开放标准体系,推动各类物流信息平台互联互通及数据共享。
  2.建设深度感知智能仓储系统。在各级仓储单元积极推广应用二维码、无线射频识别等物联网感知技术和大数据技术,实现仓储设施与货物的实时跟踪、网络化管理以及库存信息的高度共享,提高货物调度效率。鼓励应用智能化物流装备提升仓储、运输、分拣、包装等作业效率,提高各类复杂订单的出货处理能力,缓解货物囤积停滞瓶颈制约,提升仓储运管水平和效率。
  3.完善智能物流配送调配体系。加快推进货运车联网与物流园区、仓储设施、配送网点等信息互联,促进人员、货源、车源等信息高效匹配,有效降低货车空驶率,提高配送效率。鼓励发展社区自提柜、冷链储藏柜、代收服务点等新型社区化配送模式,结合构建物流信息互联网络,加快推进乡镇到村的物流配送网络和村级配送网点建设,解决物流配送“最后一公里”问题。
  (六)“互联网+”普惠金融
  1.发展互联网金融新业态。搭建安全、高效的在线支付平台,支持金融机构和互联网企业依法合规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加快发展互联网金融业务。推进互联网金融云服务平台建设。推动电子商务机构自建和完善线上金融服务体系,拓展电子商务供应链业务。鼓励互联网企业依法发起设立或参股金融机构,拓展互联网金融服务。
  2.推动传统金融创新发展。支持传统银行与互联网融合创新,发展网络银行、借贷、众筹、网络消费信贷等金融新模式。推动传统持牌金融机构与互联网企业开展产品、技术、服务创新,打造互联网金融产业链。鼓励金融企业探索互联网新型运营模式。
  3.加强对互联网金融的监管。建立健全互联网金融网站备案审查、客户资金第三方存管、信息披露、风险提示和合格投资者等制度,开展互联网金融业务数据统计、监测和风险评估,加快网络征信和信用评价体系建设,改进和完善互联网金融监管,提高金融服务安全性,维护互联网金融市场秩序。
  (七)“互联网+”公共服务
  1.推动电子政府建设。以构建服务型政府为目标,大力推动“五单一网”制度改革,全面梳理和公开公共服务事项目录,大力推进办事流程简化优化和服务方式创新,加快推进部门间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坚决砍掉各类无谓的证明和繁琐的手续,扎实推进网上办理和网上咨询,逐步构建实体政务大厅、网上办事大厅、移动客户端、自助终端相结合、相统一的公共服务平台体系,实现行政审批和公共服务“一站式”网上办理,推进行政权力运行“全流程”效能监督,逐步转变政府门户网站功能,形成品牌一体化、服务规范化、体验便捷化、建设集约化、资源共享化的覆盖全市的政务服务网。加快推进政务新媒体建设发展,进一步完善社情民意沟通机制,充分利用互联网、移动互联网应用平台,满足日益增长的网络诉求和公众的参与热情,进一步提升政府行政效能和管理服务水平。
  2.发展社区服务新业态。大力发展线上线下结合的新型社区服务,加快推进社区公共服务综合信息平台建设。积极推进互联网在物业、餐饮、娱乐、家政等领域应用,加快发展基于互联网的文化、媒体、生活资讯等服务,规范推广在线租房、拼车、闲置物品交易等新业态,优先发展基于移动互联网的水电气暖、车辆审验预约、环保标志发放以及生活中各种在线缴费、在线办理等民生服务。
  3.推广在线医疗卫生新模式。积极推动智慧医院试点建设,利用移动互联网提供在线预约诊疗、候诊提醒、划价缴费、诊疗报告查询、药品配送等便捷服务。支持重点医疗机构与互联网企业合作,开展基于互联网的医疗卫生服务,促进优质医疗资源向基层下沉。大力推动居民病历和诊疗信息共享,加快推进市民健康档案双向转诊、智慧片医、区域医疗联合体卫生健康服务等试点示范应用。建立健全公共卫生防治体系,加快推进公共卫生综合服务平台建设,实现传染病防治、症状监测预警和应急指挥。
  4.促进智慧健康养老产业发展。支持智能健康产品创新和应用,推广全面量化健康生活新方式。鼓励健康服务机构搭建公共信息平台,提供长期跟踪、预测预警的个性化健康管理服务。依托现有互联网资源和社会力量,以社区为基础,搭建养老信息服务网络平台,提供护理看护、健康管理、康复照料等居家养老服务。
  5.推动互联网教育发展。全面推进“优质资源班班通”,建立“基础性资源靠政策,个性化资源靠市场”的资源开发机制,融合各种优质数字化课程资源,建成具有新密地方特色、能够满足中小学教学需求、分学段分学科、动态实用的教育云资源平台。对各类教育数据进行采集、汇聚、管理和分析,实现各级各类教育运行状态动态监测、全面管理、科学决策、合理布局、优化资源配置,提供规范的教育管理业务流程,提升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公平。将全市的教育信息发布、数据查询、办公OA、信息公开等平台整合到新密市教育信息网,建成并逐步完善教育云移动平台,实现移动教学新模式。
  6.推进智慧化旅游服务。以智慧旅游信息数据库和地理位置信息为支撑,运用LBS技术,建设满足游客自主查询周边精准信息、自主安排行程计划、对旅游过程实时分享传播等需求的综合性旅游公共信息服务系统。加快推进涵盖旅游团队管理与服务、旅行社审批、证照联动监管、旅游投诉处理等业务的旅游政务管理系统建设,及时准确地掌握旅游活动信息和旅游企业的经营信息。深化与国内知名OTA(在线旅行社)平台合作,搭建旅游综合服务云平台,发布旅游营销资讯,开展特色主题活动,策划自助游、自驾游等特色游线,开启O2O营销合作新模式。
  7.开创公共文化服务新局面。通过直播卫星广播电视公共服务、农村数字电影放映、城乡电子阅报屏、电子图书借阅机等项目建设,构建标准统一、互联互通的公共数字文化服务网络,实现数字文化资源的共建共享。科学规划公共数字文化资源建设,全面整合各级各类公共文化单位资源的数字化采集、整理、存储和发布,建设新密市公共数字文化门户网站,开发特色数字文化产品。实施“24小时自助图书馆”系统项目,实现自助办证、自助借书、自助还书、自助查询、自助预借、数字报刊浏览和电子图书下载等图书馆基本功能。
  8.大力推动税收服务模式创新。加快构建业务全覆盖、服务全方位、标准全开放的在线税务服务平台,为纳税人提供便捷、高效涉税业务办理和查询服务。建设综合治税信息应用和智能化税收风险管理平台,建立税务数据开放服务和应用创新中心,创新税收管理模式,提升税收征管质效。
  (八)“互联网+”社会治理
  1.全面推进公共安全与应急管理建设。运用互联网、大数据等技术,加强对企业生产过程的安全管理,加大对危化品生产、储存和运输的监管力度,加强对电梯等特种设备的在线监测与应急处置,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的发生。建立健全食品药品质量追溯制度和网络体系,加大对食品药品生产加工、流通和市场准入的监管力度。加大监控建设力度,提高监控建设质量,扩大视频监控覆盖面,构建全天候、全方位的防范网络,依托市公安信息技术指挥中心,推进全市统一的视频感知网络建设,实现城市治安管理的统一调度,报警处置、监控联动和资源共享,构建“听得见,看得着,查得到,控得住”的城市立体防控体系。完善灾害预警监测信息网络和应急管理体系,加快推进社会治理联动指挥中心的建设,提高对突发事件、自然灾害、卫生防疫等公共危机的预防和应急处置能力。
  2.加快推进智慧城管建设。充分整合城市交通、应急指挥、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等管理资源,实现跨部门、跨系统的信息互通互享,引入云计算、物联网、地理信息和大数据分析技术,建设云到端的智慧城管支撑体系、环境秩序与执法资源感知体系、综合应用体系,构建感知、分析、服务、指挥、监察“五位一体” 的智慧城管物联网平台。推进市政管理、环卫管理、公用服务、行政执法等智慧化技术应用。
  3.大力推动智慧交通建设。建立交通应急指挥中心,开展智慧交通运行与应急处置平台建设,实现与公安、安监、城管、气象等部门的信息共享,通过大数据分析,实现路网实时路况监测和运行特征分析,路网异常情况成因分析及异常预警,使路网状况可视、可测、可控。积极推进城市公共交通智能化应用示范工程、道路客运联网售票工程等建设,引导企业利用交通运输管理部门开放的服务性数据资源开发智慧公交、网上订票、智慧停车等移动互联网应用。鼓励现有客运企业与互联网企业合作,搭建面向公众的便民服务平台,采取客车班次、站点、发车时间信息,实时向社会公众发布。
  4.大力推动智慧环保与生态文明建设。充分利用智能监测设备和移动互联网,优化监测站点布局,增加监测污染物种类,形成全天候、全覆盖、多层次的智能多源感知体系。建立环境信息数据共享机制,统一数据交换标准,实现生态环境数据互联互通和开放共享。推进区域污染物排放、空气环境质量、水环境质量等信息公开。完善污染物监测及信息发布系统,通过互联网实现面向公众的在线查询。完善环境预警和风险监测信息网络,提升重金属、放射源、危险废物等风险防范和应急处理能力。完善废旧资源回收利用体系,鼓励互联网企业参与搭建废弃物回收平台,创新再生资源回收模式,提升再生资源利用信息化水平,促进生产、生活方式绿色化。
  三、保障支撑
  (一)加强组织领导
本实施方案由新密市“互联网+”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牵头组织实施。各乡镇、街道办事处人民政府以及市直各部门、各单位、各行业要主动作为,大胆探索,推动“互联网+”发展。要加强学习交流,积极借鉴先进地区和发达城市“互联网+”融合应用的成功经验。要深化开放合作,注重利用市场力量推动“互联网+”行动实施。要合理定位、循序渐进,避免盲目建设和重复投资。
  (二)加大资金支持力度
建立“互联网+”财政投入机制,用好国家、省、郑州市各项扶持政策,立足我市实际,创新扶持方式,加大财政资金统筹力度,在财政政策、土地利用、投融资等方面给予重点支持。按照“政府引导、市场运作、循环使用、科学决策、防范风险”的原则,通过市场化、社会化、规范化运作方式,支持“互联网+”产业发展。采用政府购买服务、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等市场化方式,引导各类市场主体共同参与“互联网+”行动计划,形成多元化投融资机制。
  (三)完善基础支撑
加快通信信息网络基础设施建设。贯彻实施“宽带中原”战略,加快推动我市“宽带中国”建设。大力推进骨干网、城域网和接入网升级光纤化改造工作,实施光纤城市、宽带乡村工程,扩大WIFI热点覆盖,提高热点区域大流量移动数据业务承载能力,夯实“互联网+”发展基础。
  (四)强化安全保障
强化信息安全意识,大力宣传网络信息安全责任,增强政府、企业、用户各个层面的网络信息安全意识,把信息安全保障贯穿“互联网+”行动的全过程,按照“谁主管、谁负责,谁运行、谁负责,谁使用、谁负责”的原则落实信息安全保障责任。加强互联网安全的应急管理能力,提高重大活动保障和突发事件应急处置能力。
  (五)培育人才队伍
加大人才和团队引进培养力度,围绕“互联网+”发展需要,大力引进掌握核心技术资源、带动新兴学科发展、具有较强创业创新能力的领军人才和高层次创业创新紧缺人才。把“互联网+”人才培养纳入企业整体发展战略规划,开展定向、定岗和订单式培训,充分实现“互联网+”培训与产业、企业需求有效对接,形成产、学、研紧密结合的局面。
  (六)强化督查考核
  各有关单位要针对本行动计划所确定的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和重点项目,提出具体、明确的年度或分期实施计划,定期进行跟踪检查,确保各项目标、工作任务得到有效落实,确保顺利完成重点项目建设任务,力争实现经济社会效益最大化。

  请填写您的意见建议:http://www.xinmi.gov.cn/viewcos.do?cosid=402848845480021a0154c33f86970280

打印此文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