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密市人民政府网站logo
新密市2023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非遗展示展演暨购物节启动仪式
来源:新密市文广旅体局  时间:2023-06-13 16:25  

中共新密市委常委、宣传部长张翔、市人民政府副市长段祥生、市委宣传部副部长王炎军、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副主任王惠勤、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党组书记、局长周晓丹、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刘卫华、新密市精神文明建设促进中心主任刘佳琳、河南中强商业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周艳昱出席活动。

文化遗产日设立于2006年,2016年9月,国务院批复自2017年起,将每年6月第二个星期六的“文化遗产日”,调整设立为“文化和自然遗产日”。2023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宣传展示活动的主题为“加强非遗系统性保护 促进可持续发展”,口号是“加强非遗保护传承 守护共有精神家园”、“讲好中国非遗故事 深化文明交流互鉴”。

活动现场除了热闹非凡的动态非遗展演,还有玉雕(密玉俏色雕刻)、金银器制作技艺 (新密银饰锻制技艺)、窑沟窑陶瓷烧制技艺、葫芦烙刻、新密花馍制作技艺(福李居)、大隗供销社荷叶饼、赵寨烧鸡制作技艺、艾草种植培育技艺等36项静态项目现场展示,让广大人民群众近距离接触非遗。

非物质文化遗产简称非遗,是老辈人传承下来的习俗和技艺,包括流传在民间的文学、音乐、舞蹈、民俗、技艺、工艺等,是我们民族精神情感、个体特征以及凝聚力、亲和力的载体,是我们民族文化传承发展的DNA,也是当代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资源。

新密市地处中原腹地、伏羲山下、溱洧河畔,悠久的历史赋予了新密博大而丰富的文化遗产,构成了独特而灿烂的“非遗”景观。伏羲女娲传说、黄帝传说、岐伯传说,这些列入郑州市非遗代表性项目的民间故事,印记着中华人文始祖在新密肇造文明的久远往事;溱洧婚俗、药王庙庙会、洪山真人信仰等民俗文化,传递着华夏民族的特有基因;超化吹歌、豫剧豫西调、杨树冲唢呐等传统音乐戏曲艺术,折射着先民热爱生活、享受生活的美好期许;手工造纸、密玉雕刻技艺、陶瓷制作技艺、银饰锻制技艺等传统手工技艺,构筑起老百姓生产生活的瑰丽场景。

近年来,新密市高擎“文化兴市”战略,全市各级文化主管部门认真履行自身职责,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己任,以构建项目、培养传承人、建立展示传习示范馆为主线,积极做好非遗传承保护各项工作,取得显著的成绩。截至目前,新密市已有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1个;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6个;郑州市级非遗代表性项目24个;新密市级非遗代表性项目78个。被命名为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1人;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4人,郑州市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 31人;新密市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66人。

今年新密市组织开展的重点活动有非遗集中展示展演及购物节、《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通过20周年纪念活动、“梦祥杯”云游非遗·短视频大赛、“梦祥杯”镜头下的非遗摄影展、溱洧情——剪纸艺术作品展、“窑沟窑杯”经典民艺颂中华·民间艺术大赛、非遗产品漫步“云端”,传承人直播带货培训、古乐雅韵音乐会、进景区、进民宿看非遗、“我们的节日·端午”主题活动、文润溱洧公益课堂活动、“探寻遗址、抟土为瓷”研学活动等。

新密2023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活动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开展人民群众喜闻乐见、便于参与的非遗宣传展示体验活动,深入挖掘非遗助力乡村振兴、非遗与旅游融合发展等方面的实践典范,展现非遗在融入现代生活、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助力乡村振兴以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发挥的积极作用。

时刻牢记总书记“做好新时代中华文化的继承者、创新者、传播者”的殷切嘱托,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在保护中传承,在传承中创新。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是基础,更要坚持以研究和教育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谱写中国文化新华章。如今,非遗越来越多地在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发挥作用。实现高质量发展、推进乡村振兴、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提升人民群众幸福感……面向未来,我们要珍惜非遗保护的时代机遇,把老祖宗的技艺和智慧保护好、传承好、发展好,让非遗成为人们认识技艺之美、匠心之美,感知传统之美、生活之美,感悟中华文脉、增强文化自信的有力载体。激发广大市民保护和传承非遗的热情,让越来越多的社会力量汇聚成非遗薪火相传、生生不息的不竭动力,在传承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事业中绽放绚丽的光芒!

打印此文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