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的是太感谢你们了,要不是你们给安排的这个活,让家里有了点收入,我都不知道该怎么过了。”新密市平陌镇杨里沟村杨有良的母亲拉着市人社局就业服务中心工作人员的手边说边哭。她的儿子杨有良为轻度残疾,儿媳智力残疾无法独立生活,两人膝下无子,一家三口的生计都压在了母亲身上。母亲去年被查出胃癌,手术过后虽然保住了生命,但是巨大的开支使原就艰难的家庭摇摇欲坠。市就业创业服务中心了解到他家的情况,经过调研核实后将有劳动能力的杨有良安置为乡村非全日制公益性岗位,让他不仅在家门口就能就业,还可以照顾到术后康复的母亲。
据悉,今年新密市人社局聚焦“能力服务提升工程年”活动主题,充分发挥公益性岗位兜底安置作用,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开发安置乡村非全日制公益性岗位85个。7月份将有85名像杨有良这样因为特殊原因无法离乡、无业可扶、家庭情况困难的人员走上工作岗位。
本次开发安置严格按照政策要求制定流程,在巩固脱贫的基础上力显公平公正。一是制定方案,规范流程。新密市结合当地实际情况,科学制定《新密市2023年乡村非全日制公益性岗位开发安置方案》,明确安置范围为监测户和省级贫困村脱贫户家庭中,可享受政策、有就业意愿和相应劳动能力的弱劳力和半劳力;安置原则是就近就地安置,优先安置劳动能力受限人群。二是精准调查,按需设岗。依托基层乡村人力资源部门对全市乡村劳动力开展逐户逐人调查摸底,按人分类、建立调查台账。根据乡村劳动力生产特点与实际工作需要,定制开发乡村非全日制公益性岗位,因人施策确保帮扶成效。本次上岗人员中农村大龄人员52人,残疾人员6人,抚养未成年子女的单亲家庭人员3人,省级贫困村脱贫可享受政策人员46人,监测户39人。三是岗前培训,提质增效。按照“人岗相适、职责明确、纪律严明”的标准,新密市人社局就业创业服务中心对涉及本次安置新上岗人员的7个乡镇逐一开展岗前培训,对安置人员比较关心的薪资待遇与劳动合同签订内容进行详细讲解,现场指导合同签订。四是规范上岗,科学管理。从方案发布、报名申请、调查复审、协议签订、岗前培训、上岗就业到补贴发放,每一项流程在阳光下规范运行,严防“虚报冒领”。为进一步规范岗位补贴发放程序,市就业创业服务中心统一发放渠道,充分发挥社会保障卡作用,通过财政惠民补贴“一卡通”系统将岗位补贴直接发放到在岗人员社会保障卡上,确保补贴发放可查询、可追溯、可监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