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密市人民政府网站logo
历史文化
来源:新密市人民政府

一、地名由来

密县的由来有几种说法。

一曰:因山而名。清,嘉庆二十二年《密县志》:“密县属河南郡,乃卓太傅治邑,盖以山得名。”《汉书·列传》:“长社钟皓隐居密山。”注曰:密县山也。《名胜志》载:“密,山名,亦国名也,盖因山以名城矣。”“古密,郐国之地,亦称密国,因山名也。”又曰:“古密城在山之东四十里,汉卓茂所理,蝗不入境;今密县在山东北三十里。”《说嵩》:“香山之东接趾,曰密岵山,亦曰密山。高不及二室之半,而挺矗巽维,实为左障。”

二曰:因密国而名。《路史·疏仡纪》:“黄帝之子别姓者十二人。结,其一;密,结分也。”又《盟会图》:“密国,圻内国,宣王灭之。此河南密。”

注:齐桓公密妃国。乐史《太平寰宇记》:“河南道密县,古密国也,亦郐国之地。”《前汉书,地理志》:“河南郡,密。”

注:周初姬姓之国。在今河南密县东南为周恭王所灭。

三曰:因密县地势而名,《尔雅》:“山如堂者密。”《说文解字》:“密,山如堂者,从山,宓声。”《中州杂俎》:“密县东北有如堂庙。古者县大郡小,一县凡有四郡,取乡落群聚之义,后乃升郡领县。此庙(如堂庙)当是密如堂郡故地。”

以上三种说法,第一种称密县所有之山为密山示为笼统,无确切所指;第二种说法未说明“密”的真正涵义。第三种说法“山如堂者密”为渊源深厚,概括面广,理由最确切。因为它是着眼于密地总的地形、地势而谈。首先,密县南、西、北三面环山,东面地势平坦,境内诸多河流除圣水峪之水外,均汇集于洧水向东流去。地形似堂屋,朝向东方。为此,一九九〇年密县县志办和密县地名办经省内专家论证,以“密县,古密国,《尔雅》:‘山如堂者密’,因以为名”。确定为密县名称的由来,并报县人民政府批准,以密政办〔1990〕41号文发至各乡(镇)和县直各单位:“县地名办公室、县史志办公室关于对密县名称由来和洧水表述问题的报告已经县人民政府同意,现批转给你们,望遵照执行。”

若进—步的深究,为何山如堂者称密呢?《尔雅》的说法,给研究留下了广阔的思考余地。

首先从文字的演变,看密字的来历。

《辞海》伏羲氏条:“一作宓羲、包羲、庖羲、伏戏,亦称羲皇,皇羲。”《实用古汉语大词典》宓条:通“伏”。《汉书·古今人表》:“太吴帝宓羲氏,姓。”最早的“宓”字即读“伏”。西周以后则既读fu(伏)又读mi(密),以上词典均指出“宓”为姓。何人之姓,则伏羲氏之姓。语言的形成早于文字,在文字未形成前人们就称伏羲。很久以前,密地是伏羲、女娲的活动地区,在大洪水时代,有一支人类的队伍有幸躲过洪水浩劫,逃到了伏羲山上,依靠伏羲山丰富的野果生存下来,并开荒种田,养蚕织布逐步发展起来。伏羲山的名字就是因为人类早期还没有文字,只有部落首领等少数人有名字,而且是有音无字。因而伏羲氏后来的写法有很多,浮戏、宓戏、宓牺都是其中之一。伏羲在此活动,宓山后来就被造成了“密”。这个字是对伏羲的纪念。由上可知密县之“密”,是由“宓”(伏)字沿革而来,即伏羲氏之姓。河南省社科院研究员马世之在《羲国》一文中说:“牺,本又作羲,又作戏。张辑《字诂》云:羲,古字;戏,今字。”通过对古文字的考证和对浮戏山的调查,河南大学教授、全国民俗文化研究会常务理事张振犁先生认为大部分位于新密的浮戏山,就是伏羲山,是伏羲氏的故里。他在所著的《“浮戏”本是“伏羲山” 华夏文明此有源》一文中明确指出:“新密市不仅是黄帝文化的中心地区之一,而且是三皇时代伏羲文化的发祥地之一。”又说“新密市伏羲女娲神话的采录,的确为羲皇故里文化资源开发论证起到了相当重要的作用。”还说“而新密之得名,自然是伏羲山了。这便是新密名称的由来。”

因为密是伏羲氏的重要活动之地,所以在这个西、南、北三面环山的地方就是伏羲氏建国立邦之地,故称“密”。这也就是“山如堂者密”的最好解释吧。

二、岐黄文化

(一)文化背景

新密是《黄帝内经》思想形成地、中华医学鼻祖岐伯的第二故乡,被誉为“中国羲皇文化之乡”“岐黄文化发祥圣地”,岐黄文化作为宝贵的民族文化遗产在我市得以持续传承和发扬。同时新密市地理生态环境优越,境内岐伯山、大鸿山、伏羲山野生中草药众多,金银花、蒲公英、山茱萸等名优中药材久负盛名,素有“天然药库”“中药材之乡”的美称,“密二花”“密艾”成功申报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伏羲山巩密关“密二花”荣获国家道地中药材认证。

(二)中医药文化弘扬情况

一是加强中医药文化宣传。充分利用电视、网络媒体、微信公众号等传播平台,开设“岐黄文化发祥圣地·新密”“中医有话说”等栏目,大力弘扬岐黄文化,普及中医药养生知识;组织中医药文化进校园、进社区活动,丰富群众健康生活。二是加强健康教育与促进。组织开展“服务百姓健康行动”中医义诊周、中医讲堂等活动;打造省级中医药文化宣传基地;成功举办首届郑州岐黄·中医药发展大会、岐伯拜祖大典、“密二花”文化节和“艾草”文化节,营造了“爱中医、学中医、懂中医、信中医、用中医”的良好社会氛围。三是加强中医养生保健。建设新密市中康佳综合养老服务中心和郑煤总医院医养结合中心,创新“五养融合、四维一体”服务模式,开展药食同源、中医调理等养生保健服务项目,提供中医养生保健服务,达到“治未病”效果,促进医疗与养老保健融合发展。

(三)中医药产业发展情况

一是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印发《新密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新密市加快推动中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若干措施(试行)的通知》(新密政文〔2024〕57号),为中医药产业发展提供政策保障。二是大力推广中草药种植。我市把中药材种植作为乡村振兴主抓手,推广金银花、艾草、黄芪、连翘、芍药等中药材种植,种植品种20多个,种植面积1.2万亩,其中金银花年产量100吨,产值达2000万元。三是发展中医药产业。支持千年农业、密艾堂等企业发展,整合中医药市场资源,开发新品种,拉长产业链,深化中医药产业发展。河南千年农业科技公司研发艾产品100余种,建立了艾文化产业园和艾产品电商直播基地,成为新密市中药材三产融合示范区。引进光明医派健康产业有限公司、郑州仲景国医中等专业学校等中医药产业和高校资源,从产业布局、人才培养、传承创新等方面为新密市中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三、新密古遗址

新密市有着悠久的历史,溱洧二水左右襟带、具茨伏羲环列为屏,溱洧两岸古文化遗址密布,10万年以来人类在此繁衍生息,连绵不绝。根据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调查,在新密境内发现10万年至1万年的旧石器时代遗址97处,如莪沟旧石器时代遗址、灵崖山天爷洞旧石器时代洞穴遗址等,有距今10500年至8600年的新旧石器过渡时期遗址1处——李家沟遗址。据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新砦工作队调查,新密境内还发现有距今9000年至7000年的裴李岗文化遗址18处,7000年至5000年的仰韶文化遗址37处,5000年至4000年的龙山文化遗址46处,距今3850年至3750年的新砦文化遗址14处,距今3800年至3600年的二里头文化遗址28处。

根据文献记载和考古调查,新密境内上自三皇五帝时期,下至夏商周,古代城址林列,大大小小带有都邑性质的古城址有10余处,有伏羲后裔建都的补国城、羲国城,黄帝故都轩辕丘,黄帝先祖少典氏的有熊之墟,黄帝后裔祝融、郐人和郑武公在此建都的祝融之墟、郐国故城和古郑城,有夏启建都的新砦遗址,西周黄帝后裔建都的密国故城等,形成了一个举世瞩目的古都群落,历代传衍,全国罕见,成为华夏古老文明的历史见证。

(一)伏羲氏故都——补国城遗址

新密市的建城史,最早可追溯至三皇时期。伏羲氏部落及其后裔在伏羲山南麓的绥水岸边,建立了补国城,是为当时的部落中心。

《战国策·秦策一》记载:“苏秦始将连横,说秦惠王曰:‘……昔者神农伐补遂。”宋《路史·国名记六》:“补,三皇之世侯伯之国,炎帝伐补、遂。”专家考证,补、宓(伏)二字古代音同义通,补国即伏国,即伏羲及其后裔所立之国,补国城即为伏羲及其后裔所建之都邑。

补国历史很长,历经三皇五帝到夏商周,至春秋初年郑国东迁溱洧,补国被郑武公所灭。补国城遗址位于今牛店镇谭村湾村绥水北岸台地上,至今仍城墙高耸。古城呈方形,墙高12米,东城墙长93米,西城墙长120米,南城墙长155米,北城墙长132米,面积约1.5万平方米。补子庙遗址以补国城为中心,南北长约400米,东西宽约250米,总面积约10万平方米,遗址文化层厚约1—1.5米,属仰韶文化早中期遗存。2009年6月,以补国城为中心的补子庙遗址被郑州市人民政府公布为郑州市第二批文物保护单位。

(二)黄帝故都——古城寨城址

黄帝时期开始筑城建都,见于古文献记载。《汉书·郊祀志》云:“黄帝为五城十二楼。”《轩辕本纪》载:“黄帝筑城造五邑。”《黄帝内传》曰:“帝既杀蚩尤,因之筑城。”

黄帝建都之地,称“轩辕丘”。战国《世本·卷一·帝系篇》记载:“少典生轩辕,是为黄帝。注:号有熊者,以其本是有熊国君之子故也。都轩辕之丘,因以为名,又以为号。”《史记·五帝本纪》:“黄帝居轩辕之丘。”清乾隆《大清一统志》:“轩辕丘在新郑西北故城。”清顺治《新郑县志》:有熊国“溱洧襟带于前,梅泰环拱于后”。即轩辕丘前有溱水、洧水,后有梅山、泰山。在这一区域内,古城寨城址最符合轩辕丘的条件。

考古发掘表明,古城寨城址是一座中原地区面积较大、墙体保存最好的龙山文化城址,城址位于溱水东岸的台地上,平面为长方形,东西长500米,南北宽370米,面积17.6万平方米,墙高池深,气势雄伟。在城址中心区发现了大型宫殿式建筑基址,面积329.3平方米。同时还发现了灰坑、墓葬、陶窑、手工作坊区等遗迹,出土玉器、陶器、石器、骨器、蚌器等大量器物。

高耸的城垣,宽阔的护城河,宏大的宫殿,高规格的出土器物,表明古城寨城址不是一般的聚落遗址,其主人应是一个具有高度组织领导能力、政治集团庞大、经济基础雄厚的统治集团。根据文献记载和考古发掘情况,安志敏、许顺湛、朱士光、曹桂岑、李玉洁、徐日辉等专家学者认为,古城寨城址就是黄帝故都轩辕丘。2003年,该城址被中国古都学会确定为黄帝故都轩辕丘。

由于古城寨城址的重大学术价值,先后被评为2000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2001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2年列入国家重大科研攻关项目“中华文明探源工程”,2006年列入“十一五”全国一百处大遗址保护项目。

(三)夏代都城——新砦遗址

新密新砦遗址的考古发现表明,新砦遗址是一座设有外壕、城壕和内壕共三重防御设施,中心区建有大型宫殿式建筑的古城址。城址总面积逾100万平方米,涵盖龙山文化晚期与新砦期两座城址。它不仅是河南省迄今为止发现的面积最大的一座龙山文化城址,也是目前确认的面积最大的“新砦期”城址。

许顺湛、赵春青、马世之等众多专家认为,新砦遗址为夏代早期夏启的都城。先秦《穆天子传·卷五》记载:“丙辰,天子南游于黄台之丘,以观夏后启之所居。”《水经注·洧水》曰:“(赤涧)水出武定冈,东南流径皇台冈下。”杨守敬注:“北黄台冈在今密县东。”清康熙《密县志》:“力牧台,在县东40里有奇,土人呼为台子冈,又曰黄台冈。”史念海《中国古都和文化》认为:“禹之后,启居黄台之丘,在今河南郑州市和密县之间。”黄台之丘即位于新密刘寨镇黄台冈上的力牧台,站在力牧台上,可远观三公里外的启都新砦古城。

夏代早期,大禹将儿子夏启封于阳城(今登封市王城岗城址)东部的黄台之丘(今新砦遗址),是为都城的东部屏障。大禹去世后,夏启继承王位,定都于夏邑。先秦《竹书纪年》记载:“夏禹之子夏启,即位夏邑,大享诸侯于钧台,诸侯从之。”夏王朝是诸侯林立时期第一个统一的政权,都城处于不稳定状况,出于防卫的需要,夏启就选择在自己的封地黄台之丘(今新砦遗址)扩建新都,史称“夏邑”。

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原所长、中华文明探源工程项目负责人王巍认为:“新砦城址的发现,填补了二里头遗址之前夏代都邑遗址的空白,为研究夏代的历史提供了宝贵的资料。”夏商周断代工程首席科学家、北京大学教授李伯谦认为:“以新密新砦为代表的新砦遗存(或曰新砦文化),是‘太康失国’‘后羿代夏’时期的夏文化。”并认为,河南龙山文化晚期遗存—新砦期遗存(或曰新砦文化)—二里头文化,构成了完整的夏文化。

目前,二里头遗址是夏代中晚期的都城遗址已经得到了学界的认同。新砦城址以发现介于河南龙山文化和二里头文化之间的“新砦期文化”(或新砦文化)遗存而著称,近78%的二里头文化早期陶器种类都能在新砦文化中找到源头,新砦文化晚期陶器器类的64%都流向了二里头文化,“新砦文化应是二里头文化的主要源头,是其前身”(魏继印《论新砦文化的源流及性质》)。夏都新砦城址历夏启、太康、仲康、相、后羿、寒浞、少康数代帝王,立都约一百年。

新砦遗址先后列入国家重大科研攻关项目“夏商周断代工程”“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和“夏文化研究”,2001年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从2001年起设立了新砦考古工作队,长年进行考古发掘和研究。

(四)祝融氏之墟——郐国故城

新密古称祝融氏之墟,是祝融故里。祝融氏族所建之都,位于今新密市曲梁镇大樊庄村,即古城寨城址。古城寨城址作为黄帝都城轩辕丘,以其先进建筑技术所形成的高大城垣,后期又被其后裔祝融部族所利用。

《诗谱·桧谱》说:“桧者,古高辛氏火正祝融之墟。桧国在禹贡外方之北,荥波之南,居溱洧之间,祝融之故墟。杜预云,桧城在荥阳密县东北。”清嘉庆二十二年(1817年)《密县志·疆域志》记载:“沿革:上古祝融氏之墟。《通鉴前编》:祝融氏以火施化,亦号赤帝,故后世火官以为号。都于郐。”

郐国于公元前769年为东迁的郑国所灭。1986年,郐国故城被公布为河南省文物保护单位。

(五)郑国故城——交流寨遗址

郑国故城,史称“古郑城”,是春秋初年郑武公在东方溱洧之间建立的新郑国之都城,位于新密市曲梁镇大樊庄村溱洧二水交汇处的台地上。

《读史方舆纪要》载:“古郑城在新郑县西北,相传郑武公始都此。”清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新郑县志·山川志·古迹》曰:“古郑墟,在县西北二十五里溱入洧处。”清张龙甲《古郑城考》:“古郑国,杜预《左传注》记载,郑在荥阳苑陵县西南。《括地志》引《韩诗外传》谓:洧水在古郑城南与溱水合。今溱入洧处,正苑陵县西南地,在今新郑县西北二十五里与密县接界。而今溱入洧处,有郑庄公寤生墓。”文献所载古郑城正与交流寨的地望相符。周围遗存有郑武公墓、郑庄公墓、武姜氏墓、郑昭公墓等文物遗存。

《世本》记载:“文公徙郑。”当时郑国因交通不便,为发展之需,郑文公初年(公元前669年)将国都迁于今新郑市郑韩故城。古郑城经郑武公、郑庄公、郑昭公和郑厉公、郑文公四代,从公元前770年至前669年,共计101年。

(六)密国城遗址——大隗镇

密国城遗址位于今新密市东南17.5公里的大隗镇,乃黄帝后裔“姞”姓所建之国。《路史·疏讫记》记载:“黄帝之子二十五人,别姓者十二,姞,其一。密,姞姓分也。”《汉书·地理志》“河南郡·密县”条下班固自注:“密,故国,有大隗山。”宋《太平寰宇记》记载:“密县,古密国也,今县东南三十里有古密城。”密国历史悠久,后被东迁的郑国所灭。

密国故城东西长1.5公里,南北宽0.5公里,现大隗镇还残存有密国古城墙。2009年6月,密国城遗址被公布为第二批郑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四、非物质文化遗产

新密市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人文环境赋予了新密深厚的文化底蕴,孕育了绚丽丰富的民间传统文化,玉石雕刻、银饰锻制、陶瓷烧制、手工造纸、以及民间舞蹈、民间音乐、传统习俗等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分布广泛,种类繁多,构成了新密独特的文化魅力。截至目前,新密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保护体系已经形成,国家、省、市、县四级名录已建立,现有109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分别被列入国家、省、市、县级名录。其中《超化吹歌》列入国家级非遗项目名录;《新密溱洧婚俗》《麻纸制作技艺(手工造纸)》《担经挑》《玉雕(密玉俏色雕刻)》《密县窑陶瓷烧制技艺》《金银器制作技艺(新密银饰锻制)》6项列入省级非遗项目保护名录;《洪山庙戏剧壁画》《轩辕黄帝传说》等24项列入郑州市非遗项目名录;《新密针线活》《密岐大艾》等78项列入新密市级非遗项目名录。全市共有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101名,其中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1人,省级传承人4人,郑州市级传承人28人,新密市级传承人68人。

现有郑州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示范展示馆1个“密玉雕刻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示范传习所6个,其中省级1个“密玉俏色雕刻传习所”;郑州市级5个,分别是“超化吹歌古乐团传习所”、“梦祥银饰锻制技艺传习所”、“岐伯传说传习所”、“窑沟窑陶瓷烧制技艺传习所”、“吕氏膏药传习所”。展示馆和传习所常年免费对外开放,让市民在体验中认识非遗、体验传统文化,弘扬传播优秀传统文化,在传承中发展、在发展中创新。

(一)新密市“超化吹歌”

超化吹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超化吹歌源于4000多年前夏商时期的鼓吹乐,在南北朝时期发展为宫廷音乐,在隋、唐时期传入新密市超化寺。明朝末年,超化寺的僧侣将这份珍贵的遗产传于民间,与当地民间小调相融,从而形成了以吹奏乐、弹拨乐、打击乐混合演奏的特色艺术形态。

超化吹歌以管子为主奏乐器,辅以笙、箫、笛,再加上打击乐韵鼓、大铙、手钗、锣、云锣、钹、碰铃、木鱼、编钟等。这在民族乐器演出中形式别具一格。其中,管子十分特殊,与古书记载及流传的木制、竹制明显不同,它用黄铜铸造,上粗下细,16厘米长,上面开7孔,上口苇根哨片发声,没有共鸣箱,全凭吹奏者的气息和技巧,现在使用的铜管演奏的曲目更富有古韵,吹奏难度也更大,也能更好地表达出古曲古韵。超化吹歌传承下来的铜管是清朝初期铸造的,距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

超化吹歌的曲牌和乐段,基本上都是从古代流传至今,以口传心授的方式传承,具有原汁原味的中国古代音乐基本特征,这在全国十分罕见。超化吹歌的演奏曲牌、乐段,大体上可以分为古曲(宫廷音乐)、民歌(民间小调)、寺庙音乐(庄重曲)三种类型。在演奏过程中,超化吹歌允许以组曲形式自由重复,逐步形成了一种独具特色的演奏风格。这些乐器不仅仅是声音的载体,它们更像是历史的见证者。

超化吹歌的记谱方式独特。一直以来都是沿用古代的工尺谱进行记载,沿用了古代的音名宫、商、角、徴、羽。曲子调式有尺工调、上凡调等,这是原汁原味的古代鼓吹乐风貌,是古代宫廷音乐“鼓吹曲”的遗存。

超化吹歌作为一种鼓吹乐,它那独特的铜制管子和苇制哨子,古老的记谱方法,独特的演奏方式,难得的曲牌,清高独立的传统,对于研究中国四千年来古代音乐的发展史,都是不可多得的珍贵资料。

(二)新密市“密玉俏色雕刻”

密玉俏色雕刻,河南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密玉”因产于新密市(原密县)而得名,《山海经》曾记载“黄帝密山探玉”即新密的密玉,是新密本地特色矿产资源,质纹细密、品质精良、色泽艳丽、透明度高,密玉以红、黄、绿、白、黑五大主色,其中以翠绿色为主,俗称“小翡翠”、“河南翠”。密玉原料开采历史悠久,江西省新干县大洋洲商代中晚期墓葬已有密玉琮等器物出土。密玉曾作为国家计划物资划拨各玉雕厂,其中由上海玉雕厂雕成的《把红旗插上珠穆朗玛峰》,被周恩来总理誉为“国宝”。清代末年,新密西北部牛店镇宝泉村王敬俢(音xiu)老人是最早从事这一行的玉雕师傅,开启了“密玉俏色雕刻”的行业道路。密玉俏色雕刻是巧妙利用密玉不同的自然色泽、色彩分布和纹理走向,量料取材、精心设计、巧妙择色、妙手雕琢,突出俏、巧、奇、绝、跳,雕琢成别具一格、浑然天成的密玉俏色工艺品,开创了新密玉雕新天地,传承至今。

(三)麻纸制作技艺(手工造纸)

造纸术是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而河南省新密市大隗镇素有“中原造纸第一镇”之称。大隗镇的麻纸制作技艺传承中国传统造纸技术,始于东汉,大司徒侯霸后人从蔡伦处学得造纸技艺,回乡后传于乡民,从此在新密洧水两岸兴起,成为人们谋生手段。该工艺以本地枸、桑等树皮及稻草做原料,经泡、蒸、晒等工序制成穰和浆料,致于陷坑水中,经打陷、抄纸、扫纸诸工序,制成纸张,销往全国各地。2009年,麻纸制作技艺(手工造纸)被列入河南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新密的手工造纸技艺,从选料、用水、造料到抄纸几十道工序的工艺流程十分复杂,这是中华民族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和具体的体现。它基本上是全面地继承了蔡伦造纸造纸工序和方法。它为研究中国古代手工造纸技术的发展,传统工艺的文化研究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打印此文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