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密市人民政府网站logo
当前就业形势及扩大就业政策的思考
来源:新密市人民政府  时间:2007-07-17 17:33  
就业是民生之本,就业是分配基础,没有就业就没有分配,没有分配就没有收入,没有收入人们就难以生存。就业与再就业问题是一个国家或地区乃至整个世界难以破解的难题。目前,解决就业问题是一个国家和地区管理社会的重要责任。扩大就业,做好就业工作与再就业工作,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江泽民总书记曾经指出:“扩大就业,促进再就业,关系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关系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关系国家的长治久安,不仅是重大的经济问题,也是重大的政治问题。”“千方百计解决好群众就业问题,就是为人民办实事,就是贯彻‘三个代表'要求的重大实践。”总书记的重要论述,充分阐明了就业问题的极端重要性,这是做好就业工作的根本指针。

        一、当前的就业形势与做好就业工作的重要性

        从当前我市的就业形势整体情况看是这样的:劳动力供求矛盾突出,工作任务越来越重,需要解决的问题越来越大。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形势严峻,供求矛盾突出;二是结构性失业矛盾突出,就业环境有待改善;三是促进就业法制不健全,促进就业机制尚未形成如就业问题没有立法、就业与保障脱节、就业与失业登记制度不健全、责任与资金投入不到位、功能不完善、服务跟不上等。面对如此严峻的就业形势,我们应充分认识到当前的就业形势和做好就业工作的重要性,并提出可行的办法,这是一名人事劳动工作者责无旁贷的。

       首先,做好就业工作,是民生之根本,发展之要务。现代社会,就业是人们从事劳动的基本形式,是谋生的必要手段,也是融入社会、实现自我的重要途径,就业问题关乎千家万户,与老百姓的生活息息相关。在劳动力供大于求矛盾相当突出、并将长期存在的情况下,要真正肩负起提高群众生活水平、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重任,我们就必须始终把实现充分就业,作为一项长期战略目标来抓。同时,就业如何,关乎市场扩大,涉及效益提高,决定社会分配,直接影响经济发展。要抓好经济发展,就必须抓好就业工作。因此,我们人事劳动工作者应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从实现好、维护好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高度,从维护改革发展稳定大局、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高度出发,带着对人民群众和下岗失业人员的深厚感情,坚持不懈地做好就业与再就业工作。

        其次,做好就业工作,要充分认识我市当前就业形势的严峻性,切实增强紧迫感和压力感,始终保持奋发有为、改革创新的精神状态。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始终把就业与再就业工作作为新密发展的重中之重列入每年责任目标进行考核,把建立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作为扩大就业的基本保证,并在扩大就业规模、调整就业结构、推动就业形式多样化、促进下岗职工再就业、建设社会保障体系等方面,制定了积极的政策措施。在就业矛盾十分尖锐的情况下政府如此关心扩大就业与再就业工作,更加坚定了我们人事劳动工作者进一步做好就业与再就业工作的决心和信心。当前,我市劳动年龄人口增长正进入高峰期;随着经济结构调整和改革的不断深化,经济增长对就业的拉动作用相对降低;城市化进程中,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压力巨大,城市再就业困难群众为数不少;入世后国际因素对我国就业工作影响较为直接,同样对我市的就业工作也有一定影响。这些问题交织在一起,使我市劳动者充分就业的需求与劳动力总量过大、素质不适应的矛盾更加突出,就业形势相当严峻。面对层出不穷的矛盾和问题,我们一定要增强就业与再就业工作的紧迫感和压力感,要看到工作的有利条件和内在潜力,克服畏难发愁、无所作为的情绪,振奋精神,坚定信心,开拓进取,以对党和人民高度负责的态度,努力把就业与再就业工作做得更好。

        第三,做好就业工作,关键在抓好贯彻落实。全国再就业工作会议和全省就业工作会议,明确了就业工作的方向和政策措施。我们是县一级基层部门,与群众接触最多,最了解基层情况,就应该按照会议精神,切实加强领导,明确责任主体,创新机制、体制,把国有企业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当务之急,把加快发展作为扩大就业的根本立脚点,高度重视,统筹部署,把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要求,扎扎实实落到实处。

       第四,做好就业工作,需要全社会携起手来,共同努力。做好就业和再就业工作,是各级党委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我们人事劳动部门更应加强协调配合,动员社会各方力量,形成齐抓共管、群策群力、共同参与的工作格局,携手全社会努力做好就业与再就业工作。同时要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引导下岗、失业人员转变观念,加强学习,提高素质,增强信心,自强不息,走自谋职业、自主创业的路子。

        二、影响就业与再就业的因素

        1.人口的自然增长,正逢劳动力人口增长较快期。这些年里,我国每年净增人口将近1000万,每年新增劳动力人口大约2600?2800万。净增人口是指最近十几年间,我国每年出生人口在1800万人左右,每年死亡人口在800万左右。生大于死,故每年多出上千万人口。但这一因素并不影响就业,影响就业的是20年前的高出生率。由于上世纪80年代下半期,我国每年出生人口上升到2800万左右,因而到了今天,这批人正好进入劳动就业范围。

       2.岗位不足,市场经济单纯追求高效率。由于我国引进市场经济机制,大批国有企业改为私有企业,这种经济制度和企业制度的变化必然导致企业大量减员增效,这一因素曾导致我国在上世纪90年代末不仅没有增加就业,反而大量消灭就业。短短四五年的时间,国有企业消灭的就业岗位就高达5000多万。而私营企业在这一时期尽管大量涌现,但由于对效率的追求,也严格限制用工,能用一个人的岗位决不用两个人,能用两个人的岗位尽量用一个人或一个半人。因此,上世纪90年代到本世纪初这一阶段我国的新增就业岗位数量极其可怜,每年平均大约800万。这与每年新增2000多万劳动人口相比,就业缺口巨大。

        3.技术革新,淘汰了大量劳动力。自上世纪90年代起,我国制造业领域和服务业领域机器化、自动化和电子化程度大大提高,在这一时期,我国每年从国外引进的机器设备高达七八百亿美元,经过近20年来的不断产业升级换代和电子信息产业化,我国企业的自动化和机械化率比起改革开放之初有了天壤之别。然而在这一过程中,也是一个机器淘汰人力的过程。仅这一因素导致的人员裁汰每年就有几百万。就目前来说,不论在制造业还是服务业,机器替代人的现象比比皆是。早在上世纪90年代,在美国旧金山召开的一个高级世界论坛上,与会者便得出共同的结论:未来的世界将是一个20:80的世界,即20%的人有工作,80%的人将失去劳动岗位。工业技术进步与大量劳动就业形成了尖锐的矛盾。

       4.不合理的收入分配状况。目前我国的劳动收入偏低,没有较高的能力消费,加上社会保障水平偏低,普通居民消费能力更低,他们的收入主要是解决温饱问题和修房盖屋、供子女上学。收入分配不均,使大部分国民财富落到少部分高收入者手中,他们的消费水平既拉动不起正常的生产,也创造不了大量的就业岗位。而社会上真正该生产和创造就业的群体却因为缺少资本难以运营。 5.过重的税收、技能不够、观念不新等也在相当程度上抑制了就业与再就业。

        二、扩大就业与再就业的措施

       1、转变观念。思想观念的转变在一定意义上决定着改革是否成功。目前许多职工待岗没活干,许多岗位没人干。政府要广开创业门路,简化创业手续,营造创业光荣的社会氛围。首先要转变大学生的就业观念。学校、家长、社会要多管齐下,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择业观。帮助大学毕业生正确地认识自我、认识职业、认识社会,努力寻求社会利益与个人利益的汇合点,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到能够发挥个人聪明才智的地方去。

       2、创造环境。努力创建有利于各类人员就业的社会环境,建议对再就业弱势群体规定就业援助措施,促进就业率不断提高。尤其是要改善大学毕业生就业的社会环境。进一步完善有利于大学毕业生就业和创业的政策体系,不断推进相关人事、劳动用工、户籍管理、社会保障制度改革。抓紧构建完善的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体系,为高校毕业生就业打造透明、全面、方便、快捷的信息平台。

       3、强化培训。采取政府补贴就业岗位和培训等办法,建立对困难群体的就业与再就业培训安置机制补贴政策。培训过程中,要改变培训观念,着力培训一些适应社会就业的知识。这一点,对高等院校来说也很重要。目前,高等院校应以就业为导向,按照宽口径、厚基础、灵活专业方向的要求,不断调整学科和专业结构,优化人才培养结构,努力培养出更多更好的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大学毕业生。

       4、多搞调研。政府每年都要拿出很多岗位让人们就业,但就业形势仍很严峻,未登记在册的隐性失业人数仍然不少,建议各级政府多做些调研,建立更为科学准确的指标体系,方便各级领导正确决策。

        就业和再就业工作是当前政治经济工作中的一件大事,也是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和重大的政治任务。让我们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引下,把就业和再就业工作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位置,奋发有为,真抓实干,改革创新,努力开创我市就业与再就业工作的新局面,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七大召开。( 田华冉)


打印此文 关闭窗口